2015-05-21 09:22 作者:现代金报
目前,正值春夏之交,气温明显升高,容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等疾病的流行,儿童尤其要警惕手足口病。不仅如此,5月气候宜人,适合郊游踏青,但在外出游玩时应注意预防蜱虫叮咬。昨天,浙江省疾控中心根据全省近期及历年同期各类疾病的发生流行情况,教市民如何预防这些传染病。
手足口病:5-7月份会有一波高峰期
手足口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季节性很强的儿童传染病,因春季气温适合病毒繁殖而进入高发期。
浙江省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该疾病每年进入4月后开始报告病例数攀升,5-7月份会有一波高峰期。手足口病的患者以学龄前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幼儿为主,症状主要表现为患儿手、脚、口腔和臀部会出现疱疹,特别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根据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4月30日,浙江省共报告手足口病14795例,较去年同期(50843例)下降70.90%;报告死亡病例1例,较去年同期(2例)减少1例。全省发病趋势与往年相似,截至目前全省发病数低于往年同期。
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各地幼儿园应加强幼儿园教室通风和常规消毒,发现新发病例及时对患儿接触过的玩具和场所开展消毒;幼儿园每天开展严格晨检制度,了解缺课学生原因,凡发现有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疱疹,及时告知家长到医院诊治;家长应关注家庭内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幼儿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皮疹、频繁呕吐、高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确诊儿童应居家隔离。
蜱虫叮咬:可引发多种蜱传疾病
五月气温上升,蜱虫密度增高,外出活动时衣着减少,容易被蜱虫叮咬,而一旦被蜱虫叮咬容易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无形体、埃立克体、巴贝西虫、莱姆病、斑点热立克次体等蜱传疾病。
浙江省近几年的监测情况显示,5-7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高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死率可达10%以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就目前这个季节,踏青或劳作时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省疾控专家说,最好在野外不要穿凉鞋,对于裸露在外的皮肤,应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这类药可维持数小时有效。
省疾控专家提醒:如果不幸被蜱虫叮咬,也不要慌张,千万不要生拉硬拽、强行拔除,否则其头部很容易留在体内引起发炎和瘙痒,且更易感染病菌,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应用镊子反向将蜱虫拔出或到医院进行处置,若出现伤口发炎、瘙痒,或有发烧、头疼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并告知医生。
肠道传染病:养成好习惯,把好病从口入关
近年来,浙江省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疫情总体平稳,但造成肠道传染病流行的潜在因素依然存在,部分地区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时有发生。
根据省疾控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月1日至4月30日,全省共报告甲乙类肠道传染病1934例,较去年同期下降2.38%;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30392例,较去年同期上升44.34%。
省疾控中心专家表示,目前已逐渐进入霍乱、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存在疫情发生的风险。因此,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是关键。
那么,怎么才能防止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呢?
省疾控专家提醒:市民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严防病从口入。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变质的禽、蛋、肉和水产品。贮存食品或加工食品时,应该生熟分开。
尽量不去大排档就餐和购买无证经营的盒饭。不喝生水及生冷食物,不吃被苍蝇、蟑螂叮咬过或爬行过的食物。一旦发生肠道传染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家庭成员同时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应在去医院的同时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麻疹:4月以来病例报告明显增多
2015年截至4月30日,浙江累计报告麻疹病例713例,累积报告发病率1.30/10万。报告病例数较2014年同期(544例)上升31.07%,无死亡病例报告。4月份,全省的麻疹病例报告明显增多,以散发病例、成人病例为主,地区聚集性较明显。以目前麻疹监测资料分析,麻疹病例以20岁以上成人和8月龄以下儿童为主,占80%左右。
省疾控专家提醒:建议学校加强晨检工作,尤其是民工子弟学校。一旦发现麻疹疑似病例,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劝阻学生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