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昏睡病(非洲锥虫病)黄皮书
概述
非洲锥虫病又称非洲睡眠病或嗜睡性脑炎,是一种由布氏锥虫经舌蝇(俗称采采蝇)叮咬而传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非洲撒哈拉南部肆虐,其中有些流行区患病率高达八成。
非洲锥虫病分为两种:冈比亚锥虫病分布于西部和中部,故又名中、西非锥虫病。罗得西亚锥虫病分布于东部,故又名东非锥虫病。
患者初期可以出现发热、皮疹、水肿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其后脑部和脑膜也可出现炎症。东非锥虫病的病情可以快速恶化,脑部受影响的情况也较西非锥虫病早及多。锥虫病晚期时可能会慢慢地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昏睡的情况会逐渐增加,最终导致昏迷并造成死亡,而嗜睡性脑炎亦因此而得名。
患者如出现高热应及早诊治,一般通过适当的药物和治理,可得痊愈。
传染病原体:布氏罗得西亚锥虫和冈比亚布氏锥虫
流行:撒哈拉以南非洲
暴露和感染风险最大的旅行者类别:探险游客;人道主义援助人员;移民和难民;长期旅行者和外籍人士;探亲访友的旅客
预防方法:避免昆虫叮咬
诊断支持:卫生部门
传染性病原体
锥虫病是由原生动物寄生虫布氏锥虫(布氏罗得西亚锥虫和冈比亚布氏锥虫)的 2 个亚种引起的。
传播
锥虫病通过受感染的采采蝇(舌蝇属)叮咬传播。血源性、先天性、性传播以及输血或移植传播很少见。
流行病学
非洲锥虫病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农村地区的特有病。据报道,布氏罗得西亚锥虫产自非洲东部和东南部,主要分布在马拉维、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据报道,冈比亚布氏锥虫分布于中非和西非,特别是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部分地区,以及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加蓬、几内亚、南苏丹、乌干达(北部)和其他国家。见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按国家分列的非洲锥虫病病例地图和表格。
2018年,世卫组织收到了来自非洲国家的4977例昏睡病病例报告;布氏冈比亚锥虫占病例的98%。然而,许多病例可能未被承认或报告;在外籍人士、移民、前往非洲以外国家的难民和游客中也报告了输出病例。输入美国的病例很少见;国际旅行者中的大多数病例是由布氏罗得西亚锥虫引起的,通常在参观国家公园或野生动物保护区时获得。
采采蝇栖息在农村地区,包括森林和稀树草原地区,以及河流和水潭沿岸植被茂密的地区,具体取决于苍蝇的种类。前往城市地区的旅行者风险最小,尽管过去在一些城市环境中观察到传播。采采蝇在白天叮咬,<1%的人被感染。旅行者的感染风险随着苍蝇叮咬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这并不总是与旅行时间相关。最有可能暴露于非洲锥虫病感染的人是猎人和有受感染牛群的村民。在野生动物园工作或参观野生动物园的游客和其他人员如果长期生活在非洲锥虫病的农村地区,就有感染非洲锥虫病的风险。
临床表现
布氏罗得西亚锥虫临床表现通常在感染性咬伤后 1-3 周内出现,可能包括咬伤后几天内出现的咬伤部位的下疳;高烧;头痛;肌痛;皮疹;血小板 减少;较少见的是心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或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 (CNS) 受累可在暴露后几周内发生,并导致睡眠周期紊乱、精神恶化,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在数月内死亡。
冈比亚布氏锥虫的临床表现通常在暴露后数月至数年出现,但潜伏期可<1个月。体征和症状是非特异性的,可能包括关节痛、面部水肿、间歇性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不适、肌痛、瘙痒和体重减轻。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发生在感染数月至数年后,其特征是白天嗜睡和夜间睡眠障碍、头痛和其他神经系统表现(例如行为改变、心境障碍、局灶性缺陷)。在流行地区的居民中,冈比亚布氏锥虫引起的疾病临床病程通常比布氏罗得西亚锥虫引起的病程进展缓慢(估计平均总病程为 3 年),但如果不治疗,这两种形式的非洲锥虫病通常都是致命的。
诊断
采采蝇叮咬的特征是疼痛,叮咬部位可形成下疳。美国没有针对布氏锥虫的血清学检测。罗得西亚布氏锥虫的诊断是通过显微镜鉴定血液、下疳液或组织标本中的寄生虫;脑脊液(CSF);骨髓穿刺;或淋巴结抽吸物。冈比亚布氏锥虫的寄生虫血症水平低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感染。显微镜鉴定通常需要对通过离心等技术浓缩的样品进行连续检查,然后进行血沉棕黄层检查、微细胞比容离心或微型阴离子交换离心。
冈比亚布氏锥虫的血清学检测有助于诊断。所有被诊断为非洲锥虫病的患者都必须在湿法制剂上检查其脑脊液,以寻找活动型锥鞭毛体和白细胞 (WBC),以确定是否涉及中枢神经系统;治疗药物的选择取决于疾病阶段。脑脊液中 ≤5 WBC/mL 且无锥鞭毛体的患者处于第一阶段,脑脊液中 >5 WBC/mL 或锥鞭毛体的患者处于第二阶段。
治疗
对被诊断为非洲锥虫病的患者,应采用特定于感染类型(布氏罗得西亚锥虫或冈比亚布氏锥虫)和疾病分期(即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药程。喷他脒是冈比亚布氏锥虫感染的第一阶段的推荐治疗方法。硝呋莫司于2020年8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已上市。用于治疗非洲锥虫病的还有其他药物,例如依氟鸟氨酸[与硝呋莫司联合使用]、胂丙酸美拉胂醇、苏拉明。
目前尚无针对非洲锥虫病的治愈试验。治疗后,密切随访患者 24 个月,并监测复发情况。症状复发需要检查体液,包括脑脊液,以检测锥虫的存在。
预防
目前尚无针对非洲锥虫病的疫苗或预防性药物。为降低感染风险,旅行者应尽量减少与采采蝇的接触,穿着中性色的中等重量织物制成的长袖衬衫和长裤。采采蝇被鲜色或深色所吸引,尤其是蓝色和黑色,可以咬穿轻便的衣服。旅行者在进入车辆之前应检查车辆,因为苍蝇会被移动车辆的运动和灰尘所吸引。旅行者应避免灌木丛,因为采采蝇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不太活跃,但如果受到干扰,它们会叮咬。虽然浸渍氯菊酯的衣服和驱虫剂尚未被证明对采采蝇特别有效,但旅行者应使用避蚊胺驱虫剂来防止其他可能导致疾病的昆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