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黄皮书
概述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气憋,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白色伪膜为特征。严重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根据卫健委发布的《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国已连续多年未有发病例数和死亡人数。
传染性病原体:白喉棒状杆菌生物型螨、重症、中间型或贝尔凡特的产毒菌株
流行:美洲(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亚洲和南太平洋;东欧;中东
暴露和感染风险最大的旅行者类别:目前未接种白喉类毒素疫苗的旅行者
预防方法:白喉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的疾病
诊断支持:在获得认证的临床实验室;国家卫生部门
传染性病原体
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生物型螨、重症、中间型或贝尔凡蒂的产毒菌株引起的。溃疡梭菌的产毒菌株也会导致罕见的白喉样疾病。
传播
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皮肤白喉病变的分泌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很少通过污染物传播。
流行病学
白喉是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地方病:美洲的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亚洲和南太平洋;东欧;和中东。自2016年以来,孟加拉国、缅甸、海地、印度尼西亚、南非、乌克兰、委内瑞拉、越南和也门都发生了呼吸道白喉疫情。皮肤白喉在热带国家很常见。据报道,在前往地方病流行国家的旅行者中存在呼吸道和皮肤白喉。白喉可影响任何年龄组,尤其是未完全接种白喉类毒素疫苗的人。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 2-5 天(范围为 1-10 天)。受累的解剖部位包括上呼吸道黏膜(鼻子、咽部、扁桃体、喉部和气管[呼吸道白喉])、皮肤(皮肤白喉)或其他部位(眼、耳、外阴)的罕见黏膜。鼻白喉可以是无症状的,也可以是轻微的,伴有带血的分泌物。
呼吸道白喉逐渐发病,其特征是轻度发热(很少>38.3°C 101°F])、咽痛和吞咽困难、不适、食欲不振,如果累及喉部,则声音嘶哑。呼吸道白喉的标志是在发病后 2-3 天内出现的假膜,覆盖扁桃体、咽部、喉部或鼻孔的粘膜,并可延伸到气管。假膜坚硬,肉质,灰色,粘附;它通常会在尝试移除或移出后流血。如果假膜延伸到喉部或气管,或者假膜的一部分脱落,则可能导致致命的气道阻塞。病死率为5%-10%。
诊断
推定诊断通常基于临床特征。通过从鼻腔或咽拭子或假膜组织培养物中分离出白喉衣原体,并通过 Elek 试验检测毒素产生来确诊。白喉培养和Elek检测的实验室能力因国家而异。白喉是全国性的法定报告疾病。
治疗
呼吸道白喉患者需要住院治疗,以监测治疗反应并控制并发症。马白喉抗毒素 (DAT) 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无需等待实验室确认即可给药。
除 DAT 外,主治医生还应开具抗生素(红霉素或青霉素)以消除病原体、阻止毒素产生并降低传染性。患者将需要支持性治疗,包括气道和心脏监测。此外,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应接受红霉素或青霉素的抗菌预防。
预防
所有旅客应在出发前及时接种白喉类毒素疫苗。在基础系列接种以及儿童和青少年加强针后,所有成年人都应每隔 10 年接种一次含白喉类毒素疫苗的加强剂,接种方式为 Td(破伤风-白喉)或 Tdap(破伤风-白喉-脱细胞百日咳)。这种加强针对于将在白喉流行国家生活或工作的旅行者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