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行卫生健康咨询网

非洲蜱虫叮咬热黄皮书

非洲蜱叮咬热


概述

非洲蜱叮咬热是立克次体病的一种。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没有核仁及核膜。一般呈球状或杆状,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引起斑疹伤寒、战壕热等疾病。

传染病原体:非洲立克次体

流行:全球

暴露和感染风险最大的旅行者类别:暴露于媒介跳蚤、虱子、螨虫或蜱虫的人

预防方法:避免昆虫和节肢动物叮咬

诊断支持:获得认证的临床实验室;卫生部门


传染性病原体

非洲立克次体。立克次氏体目分为立克次体科和无形体科以及全孢菌科。立克次体科分为立克次体属和东方体属,前者主要有普氏立克次体和立氏立克次体,后者主要有恙虫病立克次体。无形体科包括无形体属、埃立克体属、埃及小体属、考德里体属、新立克次体属、沃尔巴克体属。无形体科主要有边缘无形体,中央无形体,鼠埃立克体等。全孢菌科含有全孢螺菌属。立克次体菌体呈多形性,球杆状或杆状,细胞大小为0.3~0.6μm×0.8~2.0μm,革兰染色阴性,但不宜着色。


传播

大多数立克次体病原体在进食过程中通过受感染的节肢动物媒介(即跳蚤、虱子、螨虫或蜱虫)直接传播给人类。当一个人无意中用立克次体病原体接种节肢动物咬伤(或其他皮肤破损)时,立克次体也可能传播;这可以通过抓挠被节肢动物的感染性液体或粪便污染的皮肤,或在叮咬部位压碎节肢动物媒介来实现。吸入细菌或用感染性物质接种结膜也可引发某些立克次体病原体的感染。


流行病学

无论旅行时间长短(短期或长期),所有年龄组在前往流行地区时都有发生立克次体感染的风险。传播风险随着参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增加而增加,特别是在病媒的摄食和生命周期活动高峰期。然而,在世界许多地方,立克次体感染全年发生。旅行者中诊断最多的立克次体疾病是斑疹热或斑疹伤寒组;值得注意的是,立克次体感染也可能由新出现的和新发现的物种引起。

去野生动物园的旅行者,尤其是那些前往国家公园、狩猎者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生态旅游者,有感染非洲蜱叮咬热的风险。

通常,非洲蜱叮咬热病例聚集在一起旅行的人中,并且一个家庭或旅游团的一名成员被诊断出该疾病,可以提醒其他类似暴露者在出现相容的体征和症状时寻求治疗。


临床表现

大多数立克次体病的潜伏期为 5-10 天。旅行者可能会在旅途中出现体征和症状,也可能在回国后 1-2 周内出现。

大多数有症状的立克次体病可引起中度疾病,但其他疾病,包括 RMSF(也称为巴西斑疹热)、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和地中海斑疹热,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尤其是在治疗延迟时。临床表现因病原体和患者而异。通常在感染后 1 周内出现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烧、头痛、不适、恶心或呕吐。许多立克次体还伴有斑丘疹、瘀点或水疱疹,有时在蜱虫或螨虫叮咬部位出现焦痂(深色坏死结痂)。

非洲蜱叮咬热通常比大多数其他立克次体病轻,但抗菌治疗有助于恢复。近期前往撒哈拉以南非洲或加勒比地区旅行后出现发热、头痛、肌痛和 ≥1 焦痂的患者应怀疑该病。


诊断

立克次体病很难诊断,即使是有经验的临床医生也是如此。及时的推定诊断和抗生素治疗的开始几乎总是基于临床识别和流行病学背景。血清学检测可提供回顾性确认,在比较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样本时最准确;配对标本之间的抗体滴度增加 ≥4 倍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测定中具有诊断意义。由于抗原的交叉反应性,一些抗体可能在群体靶向血清学检测中发生反应,并提供群体水平暴露的证据。

PCR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可能会有所帮助,但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交标本的类型和时间。如果存在焦痂,可以通过 PCR 评估病变的拭子或活检样本,以提供物种特异性诊断。同样,皮疹病变的活检标本或全血标本可以通过PCR进行评估,但通常不如焦痂标本敏感。

如果怀疑无形体病或埃立克体病,全血标本的 PCR 是最佳诊断检查。如果检查以识别白细胞内的特征包涵体(称为白细胞内桑椹),血沉棕黄层可能会提供感染的推定证据。


治疗

由于一些立克次体病可迅速进展为重症,临床医生应在怀疑感染后立即开始治疗,而不是等待确认性检查结果。建议所有年龄段的患者立即使用四环素(最常见的是多西环素)进行经验性治疗。几乎没有其他广谱抗生素能提供有效的治疗。


预防

目前尚无预防立克次体感染的疫苗。不建议对立克次体疾病进行抗生素预防,无症状者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指导前往立克次体流行地区的旅行者尽量减少接触传染性节肢动物(包括跳蚤、虱子、螨虫、蜱虫)并避免动物宿主(尤其是狗和老鼠)。旅行者可以通过在皮肤和衣服上正确使用驱虫剂,在访问病媒感染地区后进行自我检查以及穿防护服来降低感染风险。这些预防措施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旅行者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可能更容易患上严重疾病。